【观点摘要】 ●中国找到了破解科技“卡脖子”的“金钥匙”,那就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建立的新国家制度。 ●“四链融合”,就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“仁与管”,让实验室的“盆景”更快成为行业的“风景”。 ●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“加快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、自力更生,引领新生产力发展”,是“十四五”期间宝贵经验的制度化升华。几年前,一块薄如蝉翼、可反复弯曲的玻璃是高端折叠手机的“重头戏”,牢牢掌握在一些国外公司手中。今天,在安徽蚌埠,科技公司已成功量产厚度仅为30微米的柔性玻璃,应用于全球各大手机品牌。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玻璃“突破史”,更是中国突破技术“卡脖子”、实现技术自力更生、自力更生的生动例证。日前,国家发改委工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创新战略研究室(新质量生产力研究室)主任、研究员刘振中做客经济高质量发展专家对话会。他说,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“加快高水平科技自主,引领生产力新质量发展”,是“十四五”期间宝贵经验的制度化升华。“‘十四五’这五年,最能理解的感受之一就是我们身边的‘中国制造’变得更加重要。”刘振中说,从可自由弯曲的折叠屏手机,到翱翔蓝天的国产大飞机,再到造福千家万户的买得起的“救命药”,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变化,清晰地说明了班萨科技实力的提升。他们的背后,都是战斗。 “十四五”期间,社会研发投入总额从2.44万亿元增长到3.61万亿元,研发投入强度从2.40%提升到2.68%,首次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,曾经备受关注的35项“卡脖子”技术中,至少有21项将被突破。 2024.是这背后是77个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,是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系统重组形成的战略力量。 “奋斗者”下潜万米深处,“嫦娥六号”采样月球背面,“北斗”服务全球。这些成就凸显了新国家体制的鲜明优势。谈及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变革机制,刘振中表示,“四链融合”就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“仁与管”,让实验室的“盆景”更快成为产业的“风景”。其中,最关键的是建立一套让创新活力充分流动的体制机制。这个机制也是新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支撑。他分享了拯救一家公司的“一套系统”的故事:在浙江,一家由一位归国博士创办的公司专注于开发人工智能芯片。但由于其资产轻、缺乏抵押品,有时会面临资金链断裂、工资发放困难等问题。转机来自“企业创新积分制度”——这个制度就像企业做生意的“体检评分”,是根据人才、专利、研发投入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。企业获得高分后,可以用积分申请“创新积分贷”,无需抵押,成功解燃眉之急。如今,该公司研发的芯片已实现量产。他认为,在供应链上,传统的“撒辣椒”补贴模式已经改变。安徽等地区构建了从天使投资到“专项投资”的完整投资梯队。“化新”基金中的基金,探索长效考核机制,允许国有创投在一定范围内承担风险,鼓励其大胆投资早、小、难的科技投资。到2024年,全国已设立政府引导基金1500多个,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超过3万亿元。除了金融支持机制的创新,我国在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对接方面也练出了绝活。对于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衔接,刘振中介绍,粤港澳大湾区的做法很有代表性,总部位于深圳的科技公司领军企业联合高校、科研机构组成创新联盟,形成了“龙头企业+创新联盟”的模式。“牵头、高校和机构、各创新主体合作”,有效解决了研发与市场的衔接问题。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将达到6.8万亿元,是2020年的1.8倍。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效应正在加速显现。在人才链条上,刘振中认为,制度的“墙”已经被打破。“校企双聘”机制已在不少领域大学教授可以担任企业“科技副总裁”,企业专家也可以进入大学时代担任“行业教授”。人才双向流动促进知识融合和创新创新。刘振中建议,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,筑牢科技自力更生的坚实基础;另一方面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前途政府更好结合,统筹推进教育、科技、人才发展,让各类创新生物活力迸发。